编者按
中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,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叠加影响,其中既有历史的成因,也有现实的状态,更有未来的趋势。那么,如何对中国经济进行系统的、归纳的、形象的、理论联系实践的、抽茧剥丝般的论述?著名经济学家张兆安的新书《全景中国:十六堂经济通识课》选取十六个重要命题,找准时代风口,厘清底层逻辑,力图使人人都能读懂中国经济。

《全景中国:十六堂经济通识课》 张兆安 著 定价: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3年3月
编辑推荐 ☆ 描绘宏观图景
串联历史与现实,提出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研判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把握
☆ 拆解核心命题
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怎么走?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头戏在哪里?人口、住房、养老问题怎么解决?
探索三大产业——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趋势,明晰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前进方向
☆ 挖掘前沿机遇
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科技、社会多项政策并举,数字经济、平台经济展现新活力
☆ 掌握大势所趋
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,区域经济成果迭出,长三角一体化发挥示范效应……未来中国经济的重点和亮点在何处?
作者简介 张兆安,1959年1月出生,二级研究员,经济学博士,博士生导师,国家高端智库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研究》首席专家。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、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、民建上海市委从事经济理论、决策咨询、新闻出版、参政议政等工作。曾担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,上海经济年鉴主编,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;1983年至1999年,以及2014年至今,分别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研究人员、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,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,区县研究中心主任,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。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,第十一、第十二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,经济委员会副主任;第十一、第十二、第十三届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。迄今为止,出版著作、译作、年鉴、蓝皮书等50余部,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400余篇,主持12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各类重大课题,荣获各类奖项20余项。
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四条主线展开叙述。第一,从新中国建设开篇,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,以及对如今世界经济的认知、中国经济的研判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把握,用一条线把历史和现实、外部和内部串连起来。第二,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、现实态势和未来趋势,必然是了解中国经济的核心内涵。第三,中国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特征,特别是动力结构、所有制结构、市场结构、城乡结构将会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。第四,如今之中国,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,人口问题开始凸显,区域经济亮点纷呈,而长三角一体化正在显现样板效应。这一切,都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研讨。
本书目录 序言 i
第一讲 新中国建设,在探索中前行 1
一、百废待兴,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 1
二、过渡时期总路线:推动“一化三改造” 3
三、过“急”过“快”叠加自然灾害:经济出现困难 5
四、面对经济困境:实行国民经济调整 7
五、“文化大革命”:国民经济再次出现起伏 8
六、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的新中国 8
第二讲 改革开放,创造了中国奇迹 9
一、改革开放:十个“主题”的追述 10
二、改革开放:成就、经验、展望 38
第三讲 世界经济:扑朔迷离,复杂多变 41
一、世界经济低迷状态是短期的,还是长期的 42
二、怎么研判当前及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的走向 50
第四讲 中国经济:基本面未变,但挑战严峻 56
一、两个基本判断最重要 56
二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61
三、重头戏: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九个预期 64
第五讲 促进供需匹配: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1
一、去产能:四个关键问题需要求解 72
二、去库存:需要五个“跟着走” 76
三、去杠杆:把控住风险的源头 82
四、降成本:广大企业普遍的关切 85
五、补短板:关键在于统筹协调发展 87
第六讲 农业: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90
一、计划经济年代农业的模样 91
二、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启航 93
三、新时代绕不开的“三农”问题 97
四、不得不说,农村的“三块地” 109
第七讲 工业: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114
一、新中国工业化起步 115
二、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特点 121
三、工业化发展,有成就,也有软肋 130
四、从制造大国,走向制造强国 133
五、工业化转型,从两个视角认识传统产业 137
六、工业化依托,怎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140
七、工业化提升,还要重视品牌建设 147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