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书首页 | 专题 | 连载 | 新闻 | 书评书摘 | 访谈 | E-book | 书城 | 组合查询
热点推荐

奥尔罕·帕慕克 余秋雨 米兰·昆德拉 黎东方 多丽丝·莱辛 村上春树 丹·布朗 郭敬明 钱文忠

您的位置:易文首页>>图书频道>>评介

一个属于武林的平行宇宙丨《屠龙简史》新书来了

2023-4-6 10:36:17 来源:易文网

  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”金庸这十四本小说组成的对联不仅成了诸多“金迷”的口头禅”,更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武侠、武术的痴爱。

  今天,小艺君就给大家带来一本谈“武林绝学”的图书。

1
以绝招为纬,以人物为经,
漫游武林三千年

  易筋经、啸、梨花枪、袈裟斩是怎么一回事?武人打拳陡然收势,为什么要十年功力?“看剑”仅指持剑端详吗?玉环步、鸳鸯腿又是什么画面?绝招流转于不同世代,每一个绝招背后,都有精彩故事。作者王永胜融合切身的习武体会和详细考证,以绝招为线索,将散落在不同世代的侠串联贯通,梳理出一个属于武林的平行宇宙。

2
于人物的命运起伏间,
领略飒然侠情

  侠情与世情相区分,存在于侠的自洽世界。林冲雪天沽酒,看见好雪,打一路精妙的枪法;“万事豪华如转烛”的年羹尧从权势煊赫中跌落,终于坦然无惧;辛弃疾闲退上饶,见陈亮来访,拊掌高歌大笑,惊散楼头飞雪。字里行间,侠情呈现。

3
再现武林往事,
体悟江湖规矩和人生至理

  武人“变脸”、震脚、养棍、开坛、拳打泛、侧面拒敌……旧时武林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掌故,读之令人大开眼界。而这些武人气韵背后,依然是传承至今的规矩人情。回家的路千万条,无可替代的永远只有一条。

名家推荐
  摩拳擦掌读完全书,一觉新奇,二觉踏实。我嗜读闲杂,让我惊奇也不是很容易。但这回读到梨花枪为什么叫梨花枪,“十步杀一人”并非太白闲话一句,“醉里挑灯看剑”亦不是随便看的——才觉武道自有深意,以往忽略是我的轻慢和我的损失了。作者当然是行家,言必有中,兴浓识广,尽除滤镜,所以,读罢掩卷,我心里真的落了一个踏实。年刀月棍一辈子枪,舍得工夫,方见功夫,本书确实是那杆白刃流转、遍体纷纷、知己当期、岁月无伤的梨花枪。

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——史航


  文学同道不乏做武侠文章的高手,王永胜君专攻传统武学一路,经年多有佳构。本书从文史典籍和小说杂著中钩稽故实,以随笔形式讲述冷兵器时代的轶闻趣事,笔墨充盈有致,引人入胜。作者乃习武之人,每于书箧中领会武学精神,直是追慕一种境界,亦如放翁诗云:“一生未售屠龙技,万里犹思汗马功。” 

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——李庆西

易筋经与武学及其他(节选)
  托名达摩所创的易筋经,是一门颇为神秘的内功心法,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。一个基本的事实:《易筋经》是明清时期由民间内家高手所创,顺势托名为“少林秘籍”。《易筋经》秘籍开始流传江湖的明清之际,正是少林武术盛名之时,也正是内家拳发端、盛名、席卷武林之时,三者在时间上重合。

# 01
  金庸在《天龙八部》里第一次写到易筋经,是在阿朱和萧峰的一次谈话之中。

  阿朱说,慕容博和慕容复论谈天下武功,她在边上斟茶,所以听到了几句。当时,慕容博说,少林七十二绝技,自然各有精妙之处,但克敌制胜,只须一门绝技便已足够,用不着七十二绝技。

  萧峰插话道:“慕容前辈所论甚是。”萧峰的降龙十八掌,至刚至阳,鬼神不惧,少室山一役,以一对三,与丁春秋、慕容复、游坦之对决,真乃江湖一大快事。萧峰对慕容博这句“只须一门绝技便已足够”,深有同感。

  慕容复道:“王家舅母和表妹就爱自夸多识天下武功,可是博而不精,有何用处?”“博而不精”是慕容复武学的最大破绽,从他自己口中说出,言下之意,自己绝没有这个问题。

  知子莫若父,慕容博接着慕容复的话说道:“说到这个‘精’字,却又谈何容易?其实少林派真正的绝学,乃是一部《易筋经》,只要将这部经书练通了,什么平庸之极的武功,到了手里,都能化腐朽为神奇。”

  金庸先生在《天龙八部》里说,易筋经是达摩老祖所创。

  阿朱后来从少林寺菩提院中偷出《易筋经》,原本是想在慕容博老爷坟墓前焚化,偿他老人家一番心愿,现在她和萧峰相恋,自然就把《易筋经》送给萧峰。

  萧峰打开一看,暗叫:“不好!”原来是用梵文所写,他看不懂,就留在身边,并不在意。最后,这本武学秘籍才被游坦之所得。

  聚贤庄少庄主游坦之(后来化名为庄聚贤)是一个悲剧人物。聚贤庄一战,游坦之的父亲游驹被他夺去圆盾后自杀身亡,游坦之踏上漫漫复仇之路。游坦之机缘巧合,修炼易筋经,偶然机会又练成了冰蚕毒掌,成为一名武林高手,最后是跳崖身亡。

  游坦之,一点都不“平坦”,就像《笑傲江湖》里拥有祖传《辟邪剑谱》的林平之一样,一点都不“平之”。游坦之和林平之,是两个可以对观的悲剧人物。

  在传统中国人潜意识里,“神器(技)”都散发着不祥之气。

下一页

http://www.ewen.co

    



|公司简介|联系方式|

中华人民共和国
互联网出版许可证
新出网证(沪)字001号

沪ICP证020698

版权所有: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  
2001--2021  ver 3.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