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作家多丽丝·莱辛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。40年来,她被尊为英国文学老祖母。她的作品影响了不止一代人。莱辛与中国很亲近,她的作品在中国早就被翻译出版。1993年,莱辛的中国行历历在目。
相会王蒙张艺谋
上海社科院英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瞿世镜跟莱辛也有十多年来往。他说,1990年自己正在伦敦英国学术院做客座教授,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参赞汪大钧找到他,想让他以个人身份邀请英国作家访华,推动一下民间文化外交。几经辗转,瞿世镜最终促成了时年75岁的莱辛于1993年5月开始仅有的一次访华。
从5月2日到15日,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、西安、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。莱辛应邀拜访了北京大学,并在中国社科院参加中外作家座谈会。在北京期间,莱辛提出想见两个人。一个是作家王蒙,另一个是导演张艺谋。莱辛结识的第一个中国作家是王蒙,他们在1990年意大利蒙代洛文学节上更是有缘,当时两人同是获奖作家。莱辛来到王蒙家的四合院里,双方就像老朋友一样。见过王蒙,莱辛又提出:“我很想见见张艺谋。”全程陪同老人的翻译程惠勤回忆说,莱辛讲她在英国看了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和《菊豆》,对影片印象很深刻,所以想见见导演。
这个消息几经辗转传到了张艺谋那里,当时正在西苑宾馆跟人讨论剧本的他立刻就答应:“是英国的大作家要见我,那我肯定要见她。”张艺谋主动找了宾馆附近的西安风味餐馆招待客人,想让她见识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。莱辛和另两位英国作家听张艺谋兴致勃勃地聊:“你们接下来要去的西安,是我的老家,估计你们在那儿吃的也有今天这种食物(西安泡馍)。”
程惠勤说,张艺谋特别高兴,觉得对方有绅士派头;莱辛也很高兴,因为“张让我体会到传统中国人身上的质朴味道”。
随后莱辛被西安的气息打动了。她很喜欢兵马俑、大唐歌舞和青铜器。程惠勤的理解是,“这才是莱辛想看的,她看到了中国最古老的东西”。
在上海全程陪同莱辛的瞿世镜对老人的独特个性记忆深刻。瞿世镜接待过很多外宾,但只有莱辛提出不要看风景。她说要去参观孙中山故居,“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先驱,中国的解放首先从孙中山开始的,而且孙中山在英国留学过。”
慧眼独具察世情
参观结束后,上海社科院邀请了王安忆、白桦、赵长天等作家参加与莱辛的座谈。莱辛最后一个出场。瞿世镜担当翻译,对莱辛的演讲印象深刻。
莱辛说:“中国在发展,在向发达国家学习。但是我要提醒你们,目前在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,这些人有很高的学位,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,他们用知识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欲望。这种人掌握了文明,却造成了野蛮的结果。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,你们必须另辟蹊径!”
“东方和西方也不能分开,关键这个统一是平等的。如果以男性为中心,把女性边缘化,这是错的;如果以西方为中心,把东方边缘化,这是错的;以英帝国为中心,把殖民地边缘化,也是错的!”
“男女两性出问题,问题出在男人的自我中心主义。英国殖民地出问题,问题出在英国的自我中心主义。这个世界出问题,就是出在所有的强者的自我中心主义。”
“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,应该启发人类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,不是为唯美而唯美,不是为艺术而艺术,我为什么写诗,因为我思考文学;我思考,而我写一本书就是提一个问题!”
莱辛的发言引起了全场热烈鼓掌。瞿世镜回忆说:“照片上,所有人都比我高,唯有莱辛比我矮,她一米六不到,人很小,声音很轻,但是说出来的东西很大。”
在整个行程中,莱辛大多处于思索状态。1993年王府井路口有个刚开张不久的肯德基炸鸡店,莱辛看到后笑着对程惠勤说:“American Rubbish In China(美国垃圾到了中国)!”过了很长时间,程惠勤都没能理解莱辛为何要这么说。程惠勤说:“她是经历了那么多事情的老作家,有很坎坷的命运,而我就像一张白纸。后来我去读她的作品,就感觉自己在重新体会一个时代的体温。”
译者眼中的莱辛——一个平易的人
多丽丝·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,在她面前,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,完全可以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,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。
我按约定于(1999年)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。下午3时许,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。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,把我领到楼上的客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