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,响应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,2022年8月18-19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《中学科技》与上海市地质学会、上海地矿集团和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,开展了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地质科学探究公益营活动。
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,学生们通过丰富精彩的探究课堂与动手实操的试验课堂,了解上海土层的形成历史,认识上海地区常规的地基土,研究作为高楼地基土的特性,并学习探究报告的写作方法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本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吧!
一、 开营仪式
8月18日上午,“地学营”正式开营。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,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(集团)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傅晓明、副总经理黄坚在开营仪式上发表讲话。勘察设计分公司总经理唐军武、专家顾问王荣彪、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席专家何中发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叶锋出席了开营仪式。
之后,10位学员逐一进行自我介绍,分享了自己为什么参加地学营,想要在地学营中收获什么。学生通过优秀的自我介绍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。
开营仪式结束后,上海市地调院地质环境研究所副所长、地质学博士、高级工程师黎兵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地质陈列馆。通过黎兵博士的介绍,学生了解上海的自然地理概况、基础地质概况以及地质环境概况。在参观过程中,学生提出了上海会不会有地震、建高楼与挖隧道对地基的要求有什么区别等问题。黎兵博士也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与说明,解答了学生的疑惑。
之后学生进入岩土工程试验室,在岩土工程试验室主任、土工专家汤海辉的带领下参观了开土室、剪切室、固结室、特殊试验室,对土工试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。
二、探究课堂
探究课堂同样精彩纷呈,三位指导老师从土的组成、土的形成、土的分类、土的强度、土的承载力五个方面带领学生探寻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的奥秘。
通过探究课堂中穿插的小实验,学生在了解土的三相性、土的形成过程、砂土和黏土的区别、含水率和孔隙率与土的强度关系、上海典型地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知识的同时,也亲手触摸土,亲自观察不同土样的不同性质,对地下的土产生直观、感性的认识,知道上海高楼大厦选择地基土的原因。
最后,岩土工程勘察所所长、高级工程师张恩介绍现场取土过程,由此学生知道了工程现场的规范取土流程。
三、试验课堂
试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实操的机会。在开土、密度及含水率测量、固结这三个试验中,学生进入土工试验室,“零距离”接触科学研究的第一线。
四、结营仪式
在结营仪式开始前,教师对学生探究报告的写作进行了指导,并提供优秀的探究报告范例供学生参考。
在结营仪式中,每位学员都在台上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想,学生家长分享了对“地学营”活动的感受,指导教师也对学员这两天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与回顾。

地学营开始啦
|
|